1. 首页
  2. 财经

消费心态悄然变化!多地密集发放消费券振兴地方消费

商业密码4月27日(邵峰)近日消息,全国多地为了应对“五一”小长假的疫情管控的问题,期望通过密集发放消费券、推出系列活动等方式振兴地方消费。

消费心态悄然变化

在北京,首批绿色节能消费券已于418日开始发放。消费者通过领取绿色节能消费券购买家电,最高可享受900元的优惠。绿色节能消费券适用商品包括平板电脑、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热水器、微波炉等。京东、苏宁、国美等企业还推出以旧换新等活动。

426日,湖北文旅集团面向湖北省内及周边低风险省份游客正式发放总价值1亿元文旅消费券。本次活动主题为“Hello!一起游湖北”,此次消费券覆盖了湖北30多家景区以及50家商旅酒店,游客通过平台进入活动专区,即可领取价值100元无门槛文旅消费券,用户在游湖北平台购买景区门票、民宿酒店时选择要使用的消费券。

当天,长沙市商务局主办的2022年长沙市四季主题促消费活动也正式启动。结合春、夏、秋、冬四季特征开展各类主题活动,长沙市今年将举办子活动达110余场次,各级政府投入+撬动社会资本投入资金将超1亿元,预计拉动消费增长20%以上。

云南省文旅厅联合相关单位面向省内及周边低风险省份文旅消费者发放第一期加油券1200万元,第一期文旅消费券800万元。从20224月至12月,云南将分四批次多轮发放共计2亿元“文旅消费券”以及1亿元“文旅加油劵”。

425日,贵州省文旅厅也启动“畅游美丽家园 尽享多彩风情——贵州人游贵州”主题宣传活动。旨在更好地引导贵州人在“五一”假日期间到各省内大景区畅游打卡。为激发省内广大游客出行畅游热情,贵州省文旅厅将面向社会发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券。

425日举行的福建省新冠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新闻发布会上,福建省商务厅一级巡视员陈安生介绍,“五一”前夕,福建将举办促消费活动,发布促消费政策举措,全省各地市同步启动“五一”、端午促消费活动,带动全省开展“全闽乐购·福见商旅”主题消费促进活动。

要知道发放消费券从2020年第一季度至今,全国共有25个省市区曾经采取过发放消费券的方式。消费券支持消费范围涉及商超、餐饮、文化、家电等各类。这种方式已经成为振兴地方经济、推动消费的常用手段。

效果当然也是显著的,尤其是对地方的餐饮、酒店、娱乐等服务性行业的恢复有着较为显著的作用。但今年“五一”各地又推出疫情限制条件来看,该次振兴只是针对本地消费者,所以开展省内游、周边游可能更好一些。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可能还是做亲子游、老年团要好一些,另外开发一些年轻人的有主题性质的旅游,会有一定的市场。

刺激多了就麻痹了,需要创新

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今年一季度,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6393元,实际增长5.7%;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69.4%,在三大需求中贡献最大。不过,近期疫情在国内多点频发,给消费带来冲击

根据3月份的消费数据来看,3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受冲击较为明显,当月同比下降3.5%,环比下降1.9%。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司长董礼华曾表示,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市场冲击较大。3月份本土疫情点多面广频发,波及全国大多数省份,居民外出购物、就餐减少,市场销售明显受阻。3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3.5%,其中餐饮收入同比下降16.4%

外加上全行业的裁员不断加剧,离职后的员工消费能力必然降低。在春节后相关裁员已经成为社会热议的焦点,往年的金三银四在今年的春招上更是凄惨无比。不少人表示今年投放简历100多份能收到回复的不足10份,真正能达到面试的更是屈指可数。薪资待遇上更是整体下滑,不少岗位薪资下降达到50%左右。

连锁影响房贷的影响,不少被裁员人员房贷面临断供的问题。大量的法拍房涌入市场,二手房房价更是面临巨大冲击。

消费券发放的刺激越来越不明显,尤其是不能跨省旅游之下,本地经济的复苏成为社会问题。消费是需要场景的,虽然有些可以线上消费,但是一些实景场景是必须的。因此,要在疫情防控和工作生活正常化取得平衡,更加科学防控。如果想要刺激地方经济的增长,需要在政策设计中进一步考虑向居民端的补贴,或将对促进消费的实际效果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

要提振消费,政策还要着眼于怎么样增强消费能力,引导好的预期,让居民愿意消费,敢于消费,达到促进消费的目标。

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购物时更加注意多方比价。不少人开始计算一下要购买多少食品日用品、哪些提前储备、哪些随用随买。特别是针对蔬菜、肉、蛋、油等商品,越来越多的人会更关注价格,看看是涨是跌、哪家便宜。商品和服务供给方正在积极行动,千方百计确保供需匹配、精准流畅。因人而异,深度挖掘消费者个性化、高品质的内在需求。

随着疫情影响逐步得到控制,促消费各项政策措施落地见效,预计后期消费将继续保持恢复态势。相关部门将推动出台有针对性的促消费举措,助力消费持续恢复,巩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